问题导学



   十五期间全国财政收入及其增长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我国财政收入1978年仅为1132.26亿元,1989年为2664.90亿元,1993年为4348.95亿元,经过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后,1997年财政收入达到8651.14亿元,1999年突破10000亿大关,达11444.08亿元,2001年增长到16386.04亿元,2005年增长到31628亿元,如此巨额的财政收入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会起什么作用?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探究新知

财政的巨大作用

    请同学们先观看一段录像,并思考两个问题:


    (1)资源包括哪些因素?
    (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把“西部大开发”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来抓?

    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政府手中就有钱能在保证吃饭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解决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资源包括:土地、水、矿藏、林木、厂房、技术以及人力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使得必须实行政府的宏观调控,而通过财政支出改变各种资源在生产场合的配置,就是实现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把“西部大开发”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来抓,也是因为,通过对西部地区有计划、有条理的开发、利用,将促使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潜力充分调动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西部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大家还知道那些国家财政支持的有利于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项目?

    一、集中力量办大事

    1.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料:材料一:1950年以来我国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483亿元,建成投产基本建设项目130多万个。
  
  观看图表:


 

     想一想,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是怎样能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平衡。财政具有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的职责和功能。例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或者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国家都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数量,来实现物价稳定,达到均衡社会供求总量的目的。在社会总需求的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国家通过控制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正确处理财政支出中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消费水平等措施,协调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的比例,实现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结构上的相互适应。

    想一想: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出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型项目有哪些?

    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项目有:三峡水库、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沈大高速公路、京津唐高速公路等。为了完成这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的投资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从而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如,京津唐高速公路的建成,由于公路质量的大大提高,动力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些图表和数据都充分地表明了我国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它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可以取得部分收入,但难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支,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还不够发达,有不少地区的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希望工程”和“助学工程”说明国家财政的力量还不够大,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进一步说明,科教文卫事业的大展,仍然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二、人民生活有保障

    1.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所以,保证国家行政机构的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是国家行政及公司、司法、国防的物质保证。教材在这里的插图表明,在80年代中期我国裁军100万在中共十五大上又宣布裁军50万,但是,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是离不开财政支持的。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也是中国财政分配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生活状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是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如何。首先,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为,只有财政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丁基础。其次,社会财富分配的是否合理,也离不开财政的作用。因为,财政具有调节社会分配的职能。如果大量社会财富被少数人享有,而大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就难以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于主客观经济条件存在着差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收入差距拉大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如果任意扩大,将不得社会的稳定,最终也将影响效率的提高。而财政的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限制过高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的支出,可以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增加工资,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通过减税让利,可以支持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及低税政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可见,财政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知道,财政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即增加财政资金的总量。

  拓展阅读: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拓展训练: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中指出,2004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维持上年水平,主要是考虑: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在建国债项目需要后续资金投入,一些社会发展领域欠账较多,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丰富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有利于保护、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利于增强各方面加快发展的信心,有利于稳定改革发展大局。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2)为什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3)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此题属于限制性论述题,考查学生对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财政政策和财政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第一问要求学生懂得我国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国债来运行的。第二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进行思维发散,能从材料中找出我国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丰富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和意义。第三问回答财政政策与财政作用的关系,财政政策是财政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

   


   典型例题:

  自1996年以来,由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组织,在中西部 21 个省区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中央专项资金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扶贫工程。累计金额达107亿元人民币。这一工程将对改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落后面貌,为培养人才,加快脱贫致富发挥积极的作用。上述材料表明

    A.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B.教育扶贫资金属于国家财政的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支出
    C.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是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的可靠物质保障
    D.只要有巨额教育支出,人才素质就一定提高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学生对财政支出内容、财政的作用等有关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科学教育文化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而这一保障主要靠国家财政,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进而投资增加,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