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较之地球内部和宇宙环境来说,地表自然环境与我们更贴近。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环境发生联系,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生存与活动的场所或空间;
    (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产和生活的资料;
    (3)自然环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因此人类在各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伴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的发展,但是人类又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动物,人类在自我进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环境。
    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最简单的道理: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这一自然环境之中,有了人类才有文化的产生,否则,没有地球的自然环境,也不会有人类,最终也就无从谈论“文化”,因此,自然环境构成了文化的基石,在诸多的文化要素当中,它们中的一些又以其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等构成了文化景观,而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则更为典型和直观。
    探究新知
    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文化景观又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对于与地表自然环境联系较为紧密的物质文化景观,自然环境有着更明显的作用。其中那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文化景观所受到的影响最为突出。
    1.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有直接和明显的影响。在温带半干旱地区和热带湿润的山麓地区,自然环境不同,农业景观也不同,这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土地利用功能的不同,或者说是农业景观功能的不同。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云南热带山麓茶园
长江中下游平原农田
菲律宾梯田
    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有明显的差异。从以上的景观图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被利用为耕地,但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耕作方式不同,土地利用形态也各不相同。内蒙古草原受气候、地形、河流等因素的影响,是草原放牧业景观特色;热带山麓的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影响不适合放牧与耕作,形成茶园或种植热带、亚热带相应水果的果林业;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地形平坦广阔,河流众多,是发展水稻种植业的理想场所;菲律宾多山地、丘陵,在低缓的丘陵上,开垦梯田也不失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之一。

文化景观

功能

形态

自然环境

锡林郭勒草原

畜牧业

平坦开阔

温带干旱及半干旱气候、高原地形

长江中下游平原农田

水稻种植业

平坦

亚热带湿润气候、平原地形

热带山麓茶园

茶叶生产

地形坡度小

热带气候、丘陵地形

菲律宾梯田

种植业

地形坡度大

热带气候,地形坡度大

    在物质文化景观中,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与特色就是其一。例如,西亚底格里斯河畔盛产芦苇,当地有一种以芦苇为建材的民居;亚马孙河下游有“河海”之称,两岸热带雨林不是理想的人居环境,因此,那里有一种浮在水上的木屋;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沿海有一种“高脚”的木屋,高脚的作用是防海潮等等。由上可知,自然环境是产生文化景观的必要条件。
亚马孙雨林中的村庄
印度尼西亚的高脚屋
因纽特人的冰屋
    2.自然环境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
    精神文化景观是建立在物质文化景观基础上的,它受自然的影响相对较少,自然环境对它的影响是间接的,很多情况是受经济、政治、历史、技术甚至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修建的龙王庙就属于精神文化景观,在水旱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龙王庙一般是较多的,也有在当地佛教或道教的寺观中供奉与水有关的神祗的。这种现象是当地人们出于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不太大。
龙王庙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
    我国一些地区的虫神庙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景观,在蝗灾频发地区,虫神庙一般较多,因此借助分析明清时期虫神庙的分布,就可以大致描绘出当时蝗灾多发地区的分布图。

点击这里观看大图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有大有小,并不是绝对的。同样文化景观(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们上面介绍的例子――虫神庙和龙王庙的分布,仅仅依靠虫神庙或龙王庙的分布范围,并不能确定蝗灾或水旱灾害的确切分布范围。在我国古代,尽管有些地区蝗灾频繁发生,但是民间有一些治蝗、灭蝗的方法,对虫神的盲目崇拜现象较少,因此也就没有虫神庙,也就是说,虫神庙或龙王庙这样的文化景观只能指示某种自然环境特征的一个方面,而且它们指示的是建立此文化景观的时代的自然状况。
    另一方面,有许多精神文化景观几乎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耶路撒冷的宗教文化景观“哭墙”以及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人民英雄纪念碑
犹太教的哭墙
很多精神文化景观主要受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文因素的影响会逐渐加大,即便是物质文化景观,自然的影响和作用也会逐渐减少。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时代,民居的建筑形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例如南方雨水多,屋顶采用斜坡瓦房,以便充分排水,而北方属于旱、半干旱地区,雨水少,多平房,屋顶的坡度与降水量的大小成正比。但是,到了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规律性关系已经非常不明显了,尤其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南北方几乎没什么两样。
    又如,农业生产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利用土地栽培植物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现在已经出现的无土栽培技术充分说明了自然的影响在减弱。再比如橡胶的生存条件原本苛刻,只有在热带地区生长,现经我国科学家的技术改良,可使橡胶的生存范围扩大到北纬32°,这也说明,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因素在减弱,而人为因素在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影响能力。
    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
    1.物质文化景观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最好体现
    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虽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反过来它也同样影响到自然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正如我们在学习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时讲到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也反过来影响环境,如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污染大气,造成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海水污染等。因此,作为创造文化的人,对于自然环境有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景观,尤其是物质文化景观,正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的最好体现。
    人类在创造文化景观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改造,因此文化本身也影响自然环境。例如张家界武陵源近几年被辟为旅游风景区后,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原始森林中出现了大量的宾馆、饭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
    2.文化景观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可以趋利避害
    人类在创造文化景观、改造文化景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只有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才可以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或无害的影响,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都江堰
    我国的都江堰就是一个顺应了自然规律,并且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例子。长江上游的岷江流经崇山峻岭后,在四川灌县一带进入平坦的成都平原,过去这里常常发生水旱灾害。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修建了都江堰,这项水利工程既可防洪又可灌溉,至今仍恩泽成都平原的良田,同时也不存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还有古代的京杭大运河、灵渠、赵州桥、当代的三峡工程等。
    3.文化景观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人类与环境既统一又对立,是矛盾统一体,人类在创造、改造文化景观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从人类的发展来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大大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力,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往往大于正面影响,出现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件: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西部的开发引来的黑风暴;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对中亚的垦荒造成的土地荒芜;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目前对下游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突出。

    阿斯旺大坝是一座横跨尼罗河的高坝,1970年建成,耗资约15亿美元。水坝体积相当于最大的胡夫大金字塔的17倍,是世界上七大水坝之一。按照初衷,高坝截河后形成的水库可用于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和养鱼,是一项综合利用的工程。但竣工30多年来,阿斯旺大坝的作用和影响却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的激烈争议。一方面,它在蓄洪、灌溉、发电、航运和养殖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效益;但另一方面,阿斯旺大坝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更加深远。历史上,尼罗河水每年泛滥带出的淤泥为沿岸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肥料。阿斯旺大坝建成后,这些肥沃的淤泥被挡在库内,还造成河口渔场退化,渔业捕获量大幅下降。30多年过去,大坝的正向效益不断减少,而当时决策时认为可能克服的弊端却渐成灾害。

    再比如现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与以前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等不无关系。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原为森林茂密、牛羊成群的地方,西周、战国时代的森林覆盖率可达6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当地居民乱垦滥伐,违背了自然规律,再加上不断的战乱,形成了荒漠化景观。
    总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习题精选

    1.都江堰工程属于()
        A.自然资源        B.自然景观
        C.物质文化景观    D.精神文化景观

    2.下列有关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只表现在形态上
        B.自然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较小
        C.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中国南方与北方耕地的形态是不同的
        D.生产力水平越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越强

    3.下列文化景观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有()
        A.围湖造田    B.缓坡梯田    C.灵渠    D.近海虾池

    4.下列有关龙王庙和虫神庙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历史上看,龙王庙较多的地区一般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B.从历史上看,虫神庙较少的地区必定是蝗灾不发生的地区
        C.龙王庙和虫神庙的指示作用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D.龙王庙的分布说明自然环境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功能没有影响

    5.自然界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文化景观的分布和功能上    B.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C.文化景观的分布和形态上    D.文化景观的分布和时代上

    6.下列文化景观的建设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A.布达拉宫耸立在拉萨市西北角的布达拉山上,依山势而建
        B.敦煌莫高窟凿于玉门砾岩陡崖上
        C.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南岷江南凌云山西壁
        D.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以南的伊河两岸,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又为山水相趣的风景区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B.我国三大石窟均体现了目前的佛教文化景观
        C.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在文化景观形成和塑造中尊重人的意志
        D.“带走的只是美好印象,留下的只是你的足迹”,这则公益广告指的是自然是人类物质文化的源泉

    8.下列文化事物或现象受自然环境影响较为明显的是()
        A.西双版纳竹楼      B.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
        C.南京抗战纪念馆    D.自然博物馆

参考答案

1.C 2.BC 3.AD 4.AC 5.B 6.ABCD 7.A 8.A
    知识拓展 文化景观概述  

    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可见,文化景观是由于人类活动有意识地改善自然环境所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

    1.建筑
    建筑是物质文化的主体,是文化景观中最为醒目的内容。以民居和宗教建筑说明之。
    (1)民居。以我国为例,由于地形、气候复杂,民族众多,住居类型和建筑风格的地域性相当明显:①广大地区的上栋下宇式。其特点是较严格的南北向,梁、椽分明,多为木构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又形成各地的不同风格;②长江、珠江流域丘陵山区的干栏式。其特点是在竖立的木桩底架上建造长脊短檐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适于低洼湿热、蛇兽虫蚁多的环境,南方丘陵山区诸少数民族几乎都盛行这类住居;③黄土高原晋、陕、甘、豫诸省的窑洞式。黄土地区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土壤塑性强、垂直节理好,所建的生土窑洞造价低廉,冬暖夏凉,是古代穴居的承袭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范例;④北方游牧猎地区的帐篷式。其特点是拆御迁移方便,适应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各民族的帐篷风格不一。
    (2)宗教建筑。用于宗教活动,如讲经传道,宗教庆典等,因此一般在内部留有较大空间。宗教建筑在外观上多与所在地文化互相影响,西方建筑风格演变多体现于教堂建筑,清真寺的尖塔、尖拱门窗等。宗教建筑的区位与其社会地位、功能等有关,基督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力量,必使其教堂位于教区;中国的佛、道教等,寺庙大多数位于深山,以求与神仙沟通。

    2.习俗
    我们用饮食和服饰加以说明:
    (1)饮食。中国调味的地理性特点突出:南偏甜,北偏咸,东偏甜咸,西部和西南部偏爱酸辣,中部交错融合地带属调味酸、甜、咸、辣均有偏爱的地域。据研究,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自然条件、物产资源有关,说明人们食用调味品的偏爱,具明显的地理背景。
    中国各地饮食调制习俗因环境特点而异,较有代表性的是:①粤菜。广东地处低纬,生物资源丰富,鸟兽蛇虫等食料广泛,且太阳辐射强,人体消耗大,尤讲究食,使粤菜以杂奇著称;②川菜。天府之国的四川,物产丰富,加之四川盆地山脉环绕、地势低陷,水网发达、风力微弱,湿度和云量居全国之冠,吃辣椒以除湿祛寒,使川菜以辣著称,素有“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之说;③鲁菜。受纯朴、凝重的中原文化影响,最大特点是丰盛实惠,擅长调制禽畜味,工于火候,使鲁菜以清淡、鲜嫩为主;④淮扬菜。素有鱼米之乡称谓的扬州、淮安、镇江一带,河湖广布,物产丰富,交通便畅,商贾、文人墨客云集,富庶繁华,形成制作精细、色泽鲜丽、清淡味雅的烹调特色,尤注重吊汤。
    (2)服饰。在中国,由于受地理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在此基础上加上文化地理因素的限制,南、北方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服装文化景观现象。南方较注重单衣的穿着,并注意色彩的变化,多为不易吸热的浅颜色,服饰形制多为短衣和裙类,反映出服装的“轻、浅、薄、彩、形”特征;北方人较注重棉衣、皮衣的穿着,多为易吸热的深颜色,服饰形制多为长衣和袍类,反映出服装的“重、浓、厚、鲜”特征。

    3.艺术
    以音乐和美术加以说明:
    (1)音乐。不同地域造就不同风格、特色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基本差异存在于南方和北方音乐之间。北方音乐粗犷、豪迈、开阔、高亢、简炼、通达;南方的音乐细腻、优雅、隽秀、明亮、清新、流畅等等。这种南北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自所处的地域背景的差异。其一是地域背景或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北方人所居环境较为严酷,在与之搏斗中产生出一种粗犷豪迈的情感,而南方人正相反,由于地域背景所提供的自然条件优越,春花秋月使人欢欣,细雨绵绵使人阴郁,故感情上更加细腻;其二是地域背景差异的直接影响,不同的环境需要用不同的音乐风格表达,委婉曲折的音乐难以表达草原上的辽阔莽苍气氛,同时,地广人稀的环境对音域及音量有更大要求,因此,它们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

    (2)美术。与音乐相比,美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环境对于美术的产生、发展、风格流派的形成及美术创作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①由于地表环境的特殊性,在经历了数百万年乃至数千万年演变之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了。手足的分工,脑部的发达,使美术的产生成为可能。以后又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当史前先民们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心理功能达到一定高度时,绘画应运而生;②在古代,河流、平原、丘陵和海岸地带有利于美术的扩散。起源于河流两岸的四大文明古国,在当时都是美术的中心区;③环境影响美术的另一个方面,即环境为美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大海、森林、河流、园林、村舍、城市、各种动植物和人体本身及其各种活动均可成为绘画创作的对象;④美术对社会环境有较大影响。和音乐相同,美术作品也能再现环境,所不同的是,美术作品通过视觉再现环境,比音乐作品要直观、形象和具体,通过视觉产生美的联想。从古到今,美术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