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结构

二、例题分析

【例题一】
(2000年广东第34题)(下图左)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下图右)。回答: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____℃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____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应选在_______时以后。

【解题思路】
(1)当Ts为-8℃时,正常情况下地面的气温应为-8+6×3=10℃,也就是说当气温上升到10℃才会结束逆温,从气温日变化图中可以读出气温达到10℃时,大约为8时。(2)逆温结束后2个小时,也就是10:00
【答案】
(1)10,8(2)10

【例题二】
(2003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第36题)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作者北顾的是__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解题思路】
第一问主要是对区域位置的分析和掌握。这里重点分析第二问,10摄氏度等温线可以近似地看作一条折线,它的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半段呈东-西走向。在做成因分析时,同学们首先要有明确的思路,哪些原因可以影响等温线的走向。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状况是三个主要因素。在纬度的影响下,等温线会与纬线大致平行;在海陆的影响下,等温线会在海陆的交界处产生弯曲;下垫面中的地形、植被等也会引起等温线的弯曲。有了这个思路再做具体分析就会顺利多了。
【答案】
(1)东经115度,北纬41度 内蒙古
(2)10度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10度等温线的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受太行山走向的影响。

【例题三】
(2003年全国文综第40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同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等为由,一再推迟。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英吉利海峡常年受 ______ (风带)的影响。
(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解题思路】
这道题的提示很重要,在讲课时我们只强调过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的移动,而提示里所讲的是气压带风带的强弱也会随季节发生变化,对渡海作战有影响的当然是风力的大小,夏季南北温差小气压梯度力也小,西风减弱,有利于渡海作战。冬季反之。
【答案】
(1)西风
(2)夏季半年南北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变小,西风强度减弱,海上风浪变小,较利于渡海作战。冬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大,不利于渡海作战。

【例题四】
图1是图2中两个地区的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反映图2中甲地区气候状况的是图1中_______图,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
(2)依据图1中属于乙地区的气候资料,简述影响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该地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的月份。

【解题思路】
①运用已知的13条重要经纬线推理判断甲、乙两地的区域位置,其中依据0°经线、东经90、北纬40、北纬23.5°即可判断甲地为中欧与南欧交界处,乙地为西亚的两河流域。
②应用各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知识,判读气候类型。甲地按常理判断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是,图1-b反映的气温和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并不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降水略多,夏季降水略少,具有一定的地中海气候的特征,这就需要考生运用气候、自然带类型分布上的过渡性知识加以判断,以便确定气候类型分布的实际状况。同理,两河流域的亚热带沙漠气候也具有冬雨型特点。
③两河流域的气象灾害问题教材中只介绍了旱灾,但依据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近年来春季多沙尘暴灾害的知识,我们将其迁移应用到同为干旱区的两河流域,再结合图1-a的降水季节状况,就不难得出5月至9月多沙尘暴天气的结论。
【答案】
(1)b;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具海洋性。
(2)略

三、能力测试
(一)单选题
1.读下图,回答(1)~(5)题。

(1)南太平洋西侧的洋流为
A.秘鲁寒流 B.西澳大利亚寒流 C.日本暖流 D.东澳大利亚暖流

(2)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方向是
A.逆时针 B.顺时针 C.向高纬流动 D.向低纬流动

(3)当大洋东部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时,过渡层水位变化为
A.东部升高 B.西部降低 C.东部降低 D.西部升高

(4)当大洋东部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时,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将
A.势力增强 B.势力减弱 C.势力不变 D.部分增强

(5)当大洋东部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时,赤道东侧海域降水状况为
A.明显增加 B.不会变化 C.明显减少 D.逐步递减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

3.读下图,下列各点气压关系正确的是

A.A点比B点气压低 B.B点比D点气压高
C.B点和D点气压相等 D.C点比D点气压高

4.下列地区中,光照资源最丰富的是
A.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 B.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C.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 D.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岛屿

(二)综合题
1.图中反映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处画出冬半年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与低压中心的位置,绘出高压中心的风向。
(2)根据图中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从气候和人为因素入手,分析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易于发生沙尘暴现象的原因。
(3)与我国东北三省同纬度的北美大陆西海岸,全年盛行的风向是__________ ,其干湿性质是__________ 。

2.读下图,回答问题。

(1)正确表示某气压系统的是__________。
(2)该气压系统在1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点为(  )
A.北纬60 °附近的海域 B.北纬15 °附近的海域
C.南纬32 °附近的陆地 D.南纬32 °附近的海域
(3)该气压系统东部的风向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气压系统对应的天气状况为(  )
A.晴朗天气 B.云雨天气 C.寒潮天气 D.沙尘天气

3.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A__________(河名),B__________(水利枢纽)。
(2)图中C、D两地属于 气候,这里发展农业最主要的自然限制条件是__________,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__________,但由此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对当地农业发展有可能产生的最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措施的实施可能会对__________区域造成直接影响,其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
(3)黄河在C到D附近河段每年初冬或初春出现的水文现象是__________,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2001年曾导致沿岸被淹,春季河水退却后,如果气温回升快,被淹没的土地容易出现__________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河流在流向上一般具有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四幅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要素图(下图中各点标代表月份),回答问题:

(1)以上四种气候类型中,在中国分布的有____________。
(2)以下四个城市分别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填标号): 上海______、罗马______、伦敦______、北京_______。
(3)以上四种气候类型中适宜种植水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1)D 南赤道暖流偏转形成
(2)B 赤道附近洋面,西部温度高于东部,洋面的气压西高东低,故形成顺时针大气环流
(3)C 由于大洋东部赤道附近异常增温,故东部洋面的水温升高,过渡层水位相应下降
(4)B 东部洋面水温升高,则赤道附近东西部的气压差也减小,原先形成的大气环流势力减弱
(5)该地区地表气温增加,容易形成对流雨
2、 B 大气的保温作用在于大气大量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将其中相当一部分变为大气辐射还给了地面。
3、C 明确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4、C 影响太阳光照资源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云量的多少,一般来讲多雨的地区由于云量较多,反射作用强,光照资源不会很丰富。太阳高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所以不同纬度的太阳光照资源也有差异。

(二)综合题
1、(1)略;
(2)亚欧大陆内部为高气压中心,形成快行冷锋天气,这个天气系统会带来大风天气,春季北方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干旱,还有人为地植被破坏,几个因素综合影响,所以易于形成沙尘暴天气。
(3)西风,温和湿润
2、(1)④
(2)C
(3)东北风
(4)B
3、(1)渭河,小浪底;
(2)温带大陆性;水源;引黄河水灌溉;因大量引水漫灌,造成部分地区土壤下层盐类物质溶解,并随水体上升,当水体大量蒸发后,盐类物质结晶出来,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黄河下游区域;中上游的大量用水,造成黄河下游严重缺水,每年多次出现断流,引发海水倒灌,污染两岸的地下水水质;
(3)凌汛;黄河在此河段有冰期并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当初冬河流封冻或初春河流解冻时,较低纬度河段没有封冻或提前解冻,而较高纬度的河段已经封冻或还未解冻,形成冰坝,阻碍河水下泻;次生盐碱化现象;河流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都容易出现凌汛现象。
4、(1)①④;
(2)④、③、②、①;
(3)④

四、拓展阅读

学习地理原理中的能力培养

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和相关学科知识及价值观念,解释现实问题现已成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重点考查的内容。
1.以地理原理的图示为依托,掌握地理原理。如下图所示,它揭示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基本要点:
(1)掌握太阳辐射能在太阳、地球表面及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特别是波长长短的变化。
(2)二氧化碳和水汽是保温作用的关键物质。
(3)大气逆辐射是保温作用的关键环节。
(4)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大气具有这样的性质——它可以畅快地放进短波辐射,而缓慢地放出长波辐射。


2.挖掘地理原理的意义及应用原理解决现实问题,在过程中理解和巩固地理原理。保温作用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内容:
(1)保温作用使得地球表面夜间气温变化趋于平缓。
(2)大气的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趋于减小,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在生产生活及环境保护方面应用保温作用,我们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
1)利用玻璃与大气相似的保温作用,在北方地区兴建热带和亚热带温室,美化酒店及公园等场所;因居民住所采光面积与效率的提高,用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绿化阳台与露台已成为时尚。
2)北方部分农村地区动机冬季气温过低,不利与农作物的自然生长。研究人员依据保温作用的原理,使用价格低廉的农用塑料地膜,建起了大面积的农作物大棚,种植蔬菜和瓜果,极大地改善了冬季北方地区的农产品供应结构。
3)因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断地向大气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气温明显升高,冰雪融化使得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平原区面临巨大的威胁。目前,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共同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联系学科内与学科间的知识、能力及观念。保温作用原理除了与上述地理知识相联系之外,还在地理学科内外与许多内容相关联。
(1)利用大气的保温原理能够准确地解释月球昼夜温差极大的原因。
(2)塑料农用大棚的试验成功,说明学科的基本原理一旦应用到生产建设的实际中去,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将有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正确性。
(3)由保温作用到温室效应的演变过程中,充分地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变化规律。
(4)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但必须看到它也使得亚寒带地区因温度升高,农耕区逐步扩大。
在上述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将有助于学生的推理、归纳、概括、综合等项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理解与应用过程中形成概念、在归纳与应用过程中总结规律、在联系与应用过程中巩固并印证原理,以及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形成学习方法,是本讲的主旨。

图像基础——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