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导

 

一、命题趋势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大量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和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当今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知识也很自然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今后高考出题方向多以应用型、设计型、材料分析型为多。应用型往往提供一个全新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选取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解答;设计型则设计简单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环保方面的实验,或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而信息型通常是给学生提供几段材料,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通过阅读、分析来回答提出的问题,材料来源可以是社会科学的热点、焦点问题,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酸雨、可持续发展、沙尘暴、温室效应、西部大开发等。

生物圈具有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特别是野生资源的价值,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常见环境污染及其危害,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几种污染,生物在环境和环境保护中起的作用,环境保护对策,绿色食品等,即将成为新的命题热点。应在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角度了解生物多样性价值,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环境污染危害防治是全国及世界人民关注的大事,高考涉及可能性较大,一般以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形式出现,比分也会有所增加。为此,学生应关注社会生活中人与生物圈协调情况。

 

二、命题规律总结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对生物影响以选择题题型出现。

2.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多以简答题中图形、文字来判断其中关系,这两方面也是考试重点内容。

3.种群四个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围绕种群密度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和变动趋势展开分析,是高考试题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其考查方式灵活,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以选择题居多。

4.生态系统概念、结构和功能:高考中比例较高,历年高考中都有比例较大的该章内容,体现了其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其题型以简答题居多。

本单元内容与原编教材相比,内容变化较大,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防治、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已经成为命题的热点,近几年在上海、广东试卷中已明显体现出来。

从题型上看,多以选择题、非选择题考查生物圈稳态,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特别是酸雨的危害是考试重点,近几年本章题目占511分,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三、突破方法示例

1.生态因素(又称生态因子)

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的总称,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就其性质来说可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三类。非生物因素有:气候因素,包括光照、温度、空气、水分、雷电等;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结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数量、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生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地理因素,指地球表面上的海洋和陆地、山川湖沼、平原、高原、山岳、丘陵、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纬度、经度等。生物因素有动植物、微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重要的生态因素。此外,人为的因素有人类的开垦、采伐、栽培、引种、渔猎、驯养、环境污染都是人为活动改变自然环境影响生态因素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生物生活的周围世界里,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都在发生作用,完全无关的环境因素是不存在的。但这种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作用和影响却有直接和间接的不同,有的与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有的则关系不大。例如,池塘中石子的有无,对鱼的生活影响不大,这石子是鱼的环境条件,但却不构成生态因素,可见,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不是一回事。

在研究各种生态因素的作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各种生态因素不是单独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是和温度分不开的,它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也可影响土壤的温度和湿度等。

第二,在各种生态因素中,有的因素对生物的生存起着主导作用。例如,对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起主导作用的因素都是光照强度。

第三,生态因素间是不可替代的,但可以调剂。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都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在一定情况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减弱而得到调剂。如增加的浓度,可以补偿由于光照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的效应。

第四,生态因素的作用是有阶段性的。如冬小麦在发育的初期阶段需要适宜温度,以后的阶段则是光照时间的长短起着主要作用。

第五,生态因素有的直接起作用,有的间接起作用。

由于环境关系的不断变化,生态因素的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2.适应的一些有趣现象

1)保护色:动物为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①特点:不易被发现。

②作用(意义):利于躲避敌害或利于捕食。

③例子:蝈蝈、北极熊、雷鸟、变色龙、比目鱼等。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有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①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②作用(意义):对敌害起预先示警作用。

③例子:黄蜂、有毒毛的蛾类、银环蛇、瓢虫等。

3)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①特点:酷似他物(生物或非生物),不易识别。

②作用(意义):利于避敌、捕食(与保护色相同)。

③例子: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蜂兰等。

 

3.种间关系的特点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生”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和兔,青蛙与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