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对这部分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规定如下: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

  1. 识记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2.表达应用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③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⑦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纵观近几年高考,考试内容有较高的稳定性,04年新增加了标点符号和熟语的考查,预计今年这部分内容的变化不会太大。

  高考在语音上的考查,从内容上来看是形声字、形似字、多音字、异读字;形式上由以前的音形义结合,或音形、音义的结合转变为单独设题考查,并且这种形式将继续稳定下来。

  字形主要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别”字,一般在词语中考查,但是05年高考出现了在句子中考查字形的情况,复习时值得重视。错别字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形似音近、形似音异、形似音同、形异音同。这些是语言知识的基本功,平时多细心,多积累才是制胜法宝。

  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已经停滞多年,05年高考又恢复了。由于标点符号在实际使用中问题比较多,甚至包括新闻报道、学校教材等正式的书面资料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比较混乱,因此在高考中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确有一定的困难。出这类题目的唯一依据就是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因此考生在考前研究一下此“法”大有裨益。复习中考生应特别注意常用标点符号如句号、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等的用法,尤其是分号、破折号、引号。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考试大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所谓“熟语”,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形式。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如慢条斯理、乱七八糟、不尴不尬、八九不离十等。这种题出题灵活多样,考生解答熟语题时,关键是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在不脱离具体语言环境情况下思考,这样对作答会有帮助。

  对病句的考查题型较固定,一般是病句辨析和病句修改。病句类型是《考试大纲》上规定的六大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近几年对辨析病句的考查多为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合混乱,此外表意不明也有涉及。考查例句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或新闻热点。考生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培养对病句的识别、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一方面考查考生文字表达能力、道德水平、语文素养、精神品质等,另一方面也考查阅读、概括、归纳能力。扩展语句重在围绕主题词展开,与中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一般是给出两种情境,每种情境各给出几个词,要求按规定情境扩展成一段话,同时还要求以其中一个词为重点。压缩语段经常是给出一段材料或新闻,要求概括材料或给新闻拟标题。压缩语段与扩展语句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交互出现,备考中应引起注意。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型多样,虽不断有创新,但常把语言运用的多个考点融合到一起考。主要是句式变换与修辞法融为一体进行考查;选用句式与句子间的衔接结合起来考。

  语言表达规范要求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今后该考点将作为重点考下去。“简明、得体”可归入语病修改中考,考查重点会放在简明、得体上,或简明、连贯、得体综合运用上。从简明方面讲,“识别偏离中心的语句”应是复习重点。

  修辞方法的考查重在运用,以综合性考查为主。高考正不断突出语言的实用性,修辞的考查会更加突出这方面的特点。从这几年的高考题目来看,对修辞的考查重点是比喻和排比。修辞的考查往往分散在古诗鉴赏、散文阅读、仿写等题型中。这将是今后考查的重点,考生应将对语言的锤炼推敲作为重点进行训练。

  关于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这里简单提及一下。此部分内容侧重于先秦、唐、宋的知名度高、常被引用,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题型多为填空,即给出相关内容的提示,要求默写出原句。近年来很多专家都提出了加大默写分值的建议,考生应多积累,不要轻言放弃。

诗歌鉴赏题复习建议

  从形式上看,主观题是重点,可辅以客观题。从内容上看,材料多来源于教材之外,但难度小于教材内同类作品,一般不用教材外典故;倘用典故,则多用教材中提及的事件或人物;或者另加注释。近体诗、词、曲仍是重点,今后考查侧重七言律诗、词或曲。从答案标准来看。答案会更灵活,言之成理即可。从赋分上看,今后不会低于6分。综合上述,今后题型会以考查七律诗、词、曲为主,可设置一个题,侧重考查表达技巧或内容鉴赏;也可适当分解,第一题侧重于对词句的理解,第二题侧重于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文言文命题趋势与复习建议

  1998年开始,文言文考题全是课外的,不再考课内学过的文言文,而且从“言多文少”到“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常见句式的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和评价。

  文言文命题还着重从单一知识能力迁移到多种能力的考查。以前重在字、词、句的认读理解,现在还考查综合分析和鉴赏评价能力。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课内所学的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个别题目考鉴赏评价能力。

  值得考生注意的是——文言考题的材料虽然都取自课外,但是知识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不少考生心理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文言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把握大概。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当中,需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

  以境解题,就是依照文言语境解题,如2003年考题“人迹绝矣”中“绝”的含义,按照词典义解释为“断绝”,就不够妥帖。在这个语境中解释为“不见”就比较准确。

  以题解题,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如果能从题目的信息中获得一些解题的启发也是一种方法。如2002年考题:“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此题中“农历十月”就是一个重要信息。由“农历十月”可以看出梅树“孕”花的季节,由季节可以看出“霜”的环境;由“孕”字本身的内涵可以想象梅花的含苞欲放。

  以文解题,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如2003年考题: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什么,然后又观察什么?从文中“进食”、“饮啖”等词可找到“饮食”的答案;从“室中”、“一室”中可找到“居室”的答案。

  以注解题,文言文命题者有时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如2003年文言题的最后一大题的文末,对“宕”加了注释:也写作“荡”,这里指雁荡山顶的雁湖。这一注释就是紧接着的一个题目的答案,考题为:“安能容湖”中的“湖”是指什么?答案就是注释中的“雁湖”。

  以旨解文,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如2002年考题: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必须结合这个语段的主旨“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来回答才算准确。

现代文阅读题复习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选文趋向于文化内涵、历史积淀深厚;自然、社科类文章注重时效性,关注前沿动态。注意关注以下类文章的阅读:①现代作家的散文作品;②有关名胜古迹的文章;③涉及音乐、绘画、书法等形象鲜明、文气健硕、抒情性强的作品;④涉及唐诗宋词研究的散文作品;⑤有关历史或文化传说;⑥有关外国名人的事迹、作品的评论等内容;⑦有关科技前沿,考古、医药、环保、航天等。

  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在今后的备考中要注意文中那些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词语,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在文章中起某种特定作用的词语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注意那些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语句,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的信息”是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或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1卷,或者以简答题、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在第Ⅱ卷。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新概念、新知识及对这些新概念、新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同时也要注意文中那些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的语句,体现作者观点情感的语句,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单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的试题很少,以后也不会多,但这一考点的考查常隐含在对其它考点考查的试题中,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以及鉴赏评价类试题,都需要我们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因此复习中此考点不能忽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今后几年依然会作为一个固定考点出现,通常以简答题、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在第II卷,要求根据全文内容与题目要求进行简答表述;有时也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I卷,要求对照原材料判断题目中所给选项的信息的正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我们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在近几年高考中,它作为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或者单独设题进行考查;或者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考点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或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I卷,或者以填充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第Ⅱ卷。考查推断想象能力的考题;预计今后会出现在科技文、社科文、小说中,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可能出现简答题。“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通常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Ⅱ卷,要求根据对作品的理解,选择符合题干要求的多个选填;有时也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从发展来看,小小说阅读中的语言、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近几年来的高考情况可以看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常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共同考查。随着高考对考生综合能力考查的重视,作为现代文阅读方面的最高能力等级,鉴赏评价类试题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在保持一道多项选择题的基础上,可能会增加简答题,分值也会有增无减。

作文命题趋势

  作文是高考语文必争之地,把握准作文命题趋向对高考语文成败至关重要,通过以上对2005年高考分析可知,作文命题大致趋向为:

  1.今后高考会继续“话题作文”的形式,可能不止一个话题,会给出几个话题,任选其一。

    话题的提出也可能不是材料,而是提示语。如2003年的上海作文试题:“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命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10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03年的北京作文试题: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样会避免材料对考生的不良影响,从而单刀直入去立意作文。

  2.淡化文体要求,注重发散思维

    近几年作文命题方式以“话题作文”为主,注重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命题者力求让每一位考生都有话说;一个问题可以从好几个方面去看,辩证地去看,相对地去看,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但必须符合题意);文体更加自由灵活,记叙、议论的常见文体可以写,小小说、散文、寓言故事可以写,戏剧、诗歌还可以写。这说明文体、思想思维、内容选材在最大限度地开放。

  3.降低作文审题的难度,发挥考生个性

    以往的材料作文往往由于审题原因,致使考生误入歧途,审跑了题造成作文分数偏低。近几年作文命题减少了审题难度,让每位考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真正做到了考“写作”,而不是考“审题”。

  4.由过去的重格重体转向重情重文

    以往作文从命题的角度就匡定了考生写作的文体,而且以格式和体裁作为主要的考查点,而近几年的作文要求及评分标准都转向重情重文。重情,就是注重自己感情的抒发,注重自己的个性与人性,发挥个人的内在智力与潜能;重文,就是注重文采、流畅的语言,带有个性的趣味。

  5.赋分值不会变

    如果赋分变化,那将波及整个卷面的设置布局,各题分值的再分配;还会影响到中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这样看来,作文的赋分值不可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