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现代文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自然科技文、社会科学文和文学作品来进行的。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语料选用情况看,已形成了Ⅰ卷科技类、社科类轮考,Ⅱ卷考文学作品的格局。

从考查点看,正确理解语义、根据要求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得出结论是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最突出的特点。

一、语义理解

语义理解落实到考题,主要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理解。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这类句子在文中通常有几 种特点:①结构比较复杂,较难把握;②统摄全篇,为主旨句;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

二、信息的筛选、提取

所谓文中的重要信息,可以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也可以是对重要概念、知识的阐释,也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所谓筛选、提取,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的搜寻、辨别、筛选、转换、组合、概括等。

三、对信息的综合加工

对文章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综合加工,这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对段意、文意的把握,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是根据文章进行的联想推断,以及对文章的评价,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的鉴赏,都必须借助对信息的综合加工才能完成。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1.拓宽阅读视野,增加人文底蕴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选文趋向于具有文化意识和时代气息,能体现人类真挚情感,人文气息浓厚,富有社会意义的文章。近年来,高考试卷也注意突显时代特色,在试卷选材、命题方面常常或明或暗地扣合了时代主旋律。如2004年科技文《太空行走》暗扣了神五飞天成功;2005年韩少功的《土地》一文,正是表现我们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引导学生放眼书斋之外的广阔世界,关注社会热点,对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形成评价观点都十分有利。例如“感动中国的人物”、“超级女声”等,都应纳入我们关注与思考的范围。因此,在现代文阅读复习训练中,应注重多阅读此类文章,以拓宽阅读视野,增加人文底蕴,从而在考试时减轻心理负担,提高阅读效率。

2.培养良好习惯,加强阅读速度

现代文阅读因为数量多、篇幅长,往往会有考生花费很长时间“认真仔细”的读,而导致效率较下,甚至来不及做后面试题的情况。因此,复习现代文阅读时,要注意培养良好习惯,加强阅读速度。首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注重加强阅读速度的训练。其次,考试时,如果时间很紧,则可先用较少的时间快速浏览文段,快速扫视第一段的段首句和段末句,以及全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高考选文理应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佳作,结构形式都比较规范。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带着对文章的初步印象,着手做题目。题目中涉及到哪段内容,再回到那一段 细读。当然,这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时间允许,做好现代文阅读的前提原则就是整体阅读。

3.反思答题技巧,提高基本能力

  要正确解题应首先从整体理解作品开始。大致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品语言,并在此获得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就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其次,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再回归原文,寻找关联,进行筛选。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 、承接、递进、转折等关系的语句语段。再两厢结合,互为参照,进行筛选。

再次,概括整合,准确表述。现代文阅读多为主观题,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问题。所以有效地组织好语言,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对于提高得分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和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便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接近。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将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另外,平时还要多读例文,多做习题。在精读中,领悟阅读技巧,在答体时摸索解题方法,在参看答案后,掌握解题要领。

合 欢 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 ,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2005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北京卷)

  18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 . 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 .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 .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些迷信了。

  D .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字、比获奖更重要。

  E .“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答案】 A C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及情节的理解。 A句里提到的情节在文首出现,从中可以读出母亲很孩子气可爱的一面,但并没有过多地提到她激励“我”当一名作家,因此A句的说法是错误的。C句中提到的情节主要表现了母亲对生命的热爱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并没有关于母亲迷信的说法,所以C句是错误的。

  19 .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4 分)

  【答案】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分析】这一道题考察考生对信息的综合加工能力,主要考察细节的重要作用。这一个小情节表现了母亲孩子气一面,对整篇文章表现母亲来说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结合下文来理解,就发现它在文中至关重要。母亲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她有一些平凡人的想法与做法,这样写更真实可信,与下文母亲操劳早逝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怀念母亲创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

  20 .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4 分)

  【答案】 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是他体会到母爱的执著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

  【分析】这是一道考察考生筛选信息及信息加工能力的考题。母亲英年早逝,除了小时候孩子气地与母亲争执外,从二十岁以后双腿残废,作者便感受到坚强而无私的母爱。可是三十岁后,当作者在母亲的帮助与呵护下获得成功时母亲却永远离去了。所以,不同的时间对母亲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21 .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样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6 分)

  【答案】 要点: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 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分析】 这是一道考察学生对文章中信息综合加工能力的考题,既有表现内容,又有表现形式方面的问题。在结尾处,作者由己及人表明母爱是普遍的,又是独特的。而且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比直接抒发情感和歌颂母爱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