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导

   

    语言表达规范要求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今后该考点将作为重点继续考下去。简明,是句子本身的问题;连贯,是句子之间的问题;得体,则是句子和语境之间的问题。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语言简明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实际上是语言的清晰性。语言连贯的基本方法有三点:一是保持话题前后一致;二是合理安排语序;三是注意语言的照应与衔接。语言得体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了解制约语言的因素(根据对象、场合等);二是掌握语言得体的技巧(感情色彩、书面语与口头语、敬辞和谦辞等)。“简明、得体”可归入语病修改中考,考查重点会放在简明、得体上,或简明、连贯、得体综合运用上。从简明方面讲,“识别偏离中心的语句”应是复习重点。高考对修辞方法的要求主要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修辞方法的考查重在运用,以综合性考查为主。高考正不断突出语言的实用性,修辞的考查会更加突出这方面的特点。从这几年的高考题目来看,对修辞的考查重点是比喻和排比。修辞的考查往往分散在古诗鉴赏、散文阅读、仿写等题型中。这将是今后考查的重点,考生应将对语言的锤炼推敲作为重点进行训练

语言表达和运用

  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在试题中的比重不容忽视。题目类型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考查的点相当广泛,词、短语、句子都涉及到了,同时也考查了语法、语意、语境、材料组织等知识掌握和能力的运用。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在试题中一出现就赢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在教学中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为这类题目密切地联系社会生活,让考生能够把学到的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里活的语言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其语文能力,更充分地体现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的特点。基于此,每年高考试题中几乎都有“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内容的考查。从试题的归纳总结中,很容易发现其命题的思路和轨迹。试题考查的目标和层次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预计二、三年内,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势头强劲,难度不会降低,能力要求会更高,分值也基本稳定在3~5分之间。下面分别分析几类出题形式。

  1.排列句序类试题

  其考查的形式是,给定一组句子,要求将它们排列成语意连贯,语气顺畅的语段,这类试题重在考查语言的衔接、连贯。做这类题,宜从句子的内部语境入手,善于发现那些代词、关联词语和表总结性的词语,或找出起始句,结尾句,并以此确定一组句子中某两句的紧密关系,或者由此确定一组句子的首句或未句,从而排除选项中的一至两项;同时还要考虑句子的组合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看组合后的句子顺序是否符合三种顺序中的某一种,从而排除错误选项;也可在初步确定排列顺序之后,按此顺序,统读句组(语段),从语感上检验是否通畅,以验证所排句序的正确与否。

  2.句子衔接类试题

  其考查形式是,提供一段文字,在它的开头或者中间,或者结尾空缺一句,然后提供四个选项,从中选择一项填入空白处。做这类题,思路应广阔些,思维应周密些,宜从如下几方面入手:①考虑上、下文句式的整齐一致性。②考虑上下文陈述对象的一致性。③考虑整个文段话题的一致性。④考虑整个文段所创设的情景、意境的协调一致性。⑤考虑与上下文在事理上、逻辑上的可信度和严密性。

  3.表意简明类试题

  其考查的形式是,提供四个选项,选出其中表意简明(或不简明)的一项,也可以是提供一个语段,修改不够简明的地方,或者对不简明的地方修改正误的判断。无论考查形式怎么变化,考查点是相同的,做这类题,宜从如下几方面入手。①看语句(语段)中是否有意义相同却重复使用的词语,如果有,根据表意的实际情况,考虑这些重复是否必要,删去后能否影响表达效果或能否用其他的词语代换。②看语句(语段)在表意时,是否达到了表意明确不产生歧义或不使人费解。特别注意多重定语中表数量的定语位置是否得当,状语的位置是否得当;“和”、“跟”、“同”等类词语的词性在本语言环境中是否固定;承前或启后省略了主语的语句是否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一个语句作不同的停顿,是否有不同的意义。

  4.语言得体类试题

  其考查的形式也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形式。做这类题首先要考虑一些特殊用语的含义和用法,如谦称和敬称之分;自称和他称之分;褒义和贬义之分;口语与书面语之分;特殊词语的特定用法等等。还要考虑说话的外部语言环境——场合、对象、时间。最后还要考虑文体特点,根据不同的文体,恰当运用得体的语言。

  语言简明、连贯问题,在试题中的比重不容忽视。题目类型多为客观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三类:语句的衔接、句序的排列、词语的排列。考查的点相当广泛,词、短语、句子都涉及到了,同时也考查了语法、语意、语境、材料组织等知识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复习和练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以下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在高考全国卷中大约从1986年才开始直接考查,且其后时断时续。高考不考概念本身,而是要求考生正确运用这些修辞方法,或根据具体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对修辞的效果和优劣进行分析。因为本考点设计题目较难,太容易、太直接了,没意思,反映不出考生的能力;太难、太拐弯了,大多数同学都无法完成,等于白出。而最好是既不太难又不太容易,但很难找到这个恰当的衔接点。总的来说,从全国考卷来看,1987年的用古典名句考对偶,1988年用古诗名篇考“炼字”,并且推出了新的题型——仿写比喻句,1999年到2003年高考坚持了这一题型,考试实践证明这一题型很好,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要求。因此高考考修辞方法重在理解运用,而不在辨识,且常与仿句、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等相结合。题型为主观性试题,占4~5分,位于第六大题中,有时在第一大题、第五大题中。1990年、1994年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对比喻句的理解,1992年在用对联考查文学常识中涉及到对典故的理解,1996年在考查文学鉴赏中包含着对典故的把握,都是比较成功的试题。

  《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修辞方法。复习时对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应有所了解,并能在语言实践中适当运用。熟悉常见修辞方法对锤炼语言是有帮助的。但这种熟悉,是熟悉它们的应用,是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中去熟悉,而不是过多强调概念上的分辨。至于运用,更是针对常用修辞(上述所说的八种)说的。常见修辞方法的应用,首先应注重内容上的揣摩,同学们的常见病大都出在这方面。至于这些修辞方法的掌握,只要不钻牛角尖,并无多大困难。在修辞方法内容的复习和训练时,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①破除片面性,树立大修辞观,即正确理解修辞存在范围的广泛性,明确认识修辞内容的全面性。

  ②结合语法、逻辑学习修辞,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首先要求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生动、形象,可见语法和逻辑是修辞的基础。

    ③和读、写、听、说结合起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