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四季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自然现象了,“春水满泗洋,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古人形象的为我们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差异。不知你想过没有,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寒暑交替、春去秋来?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会有四季的变化?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从地球的运动来找答案。

    地球基本运动方式有哪些?相信你能够毫不犹豫地说出两种――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围绕着地轴(一根假想的轴)的旋转运动,而地球的公转则是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地球的这两种运动形式同时发生,每时每刻都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及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实际上,四季的产生是由于地球公转的结果。


点击这里全屏展示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

    看上面的地球公转动画,你能够明确地球公转的基本数据吗?(运动方向,运动的轨迹,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时的空间状态)
    地球公转是一种环绕运动,它的运动方向只能是一种绕转方向。它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即在北极看起来,地球公转呈逆时针方向。这样的旋转方向被叫做自西向东,所以人们习惯上就说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你知道吗:
    实际上,太阳系的其它行星都有这样的绕转,太阳是它们共同的中心天体。所以,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被称为“公”转。
    探究四季更替的成因

    那么地球的公转到底是如何影响四季的变化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四季是根据什么定义的。
    生活中四季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气温上的差异,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适宜,这也是划分四季的主要依据。地球上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而不同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数量是不同的。这个对于我们了解四季的变化很关键。

    考考你的判断力:
    下面三幅图中,太阳光线与地面点的夹角有何变化?哪一个地区单位面积(面积大小一致)上获得的太阳能量多?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温度就越高,其中直射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反之,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上获得的热量越少,温度就越低。

    学以致用:
    观察下图,判断一下地球上哪些地区应该气温高,哪些地区应该气温低?
点击图片观看大图

    从整个地球看,纬度较低的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这样获得的太阳辐射就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中纬地区则介于两者之间,实际上,地球上的五带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划分的。

    不过如果地球公转时仅仅保持这种状态,那么同一纬度的地区获得热量应该永远是一样多的,没有时间上的差异,还是不会产生四季的变化,所以一定还有其它的因素再起作用!再仔细看看上面地球公转的动画,注意地球公转时的状态,你能够发现什么?

    没错,地球在公转的时候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就造成了地球公转的时候,太阳的直射点会发生南北的移动,从而使得一个地区的太阳高度角不断发生变化: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大,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小,有时太阳高度居中。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整理思路:
    观察下面提供的动画,能不能够说出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点击图片观看动画)
    大约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一年中最多的,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同时我们把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日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月为冬季。
    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作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深入思考:
    观察地球公转运动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想一想地球上是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有四季的更替?

    其实,就地球而言,太阳高度角变化最大的是中纬度地区,因此,中纬地区有明显的四季更替现象,而低纬地区及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不明显,造成了四季也不明显。

    地球的公转不仅带来四季的变化,很多自然现象也是由它引起的。

    考考你:
    你能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由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吗?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世界不同地区地方时的产生
白天和黑夜长短的变化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斗转星移

    怎么样,选择对了吗?如果都做对了,那么要恭喜你了,看来你对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知识掌握的已经比较扎实了。选择有错误也没有关系,再查查相关的资料,你会得到正确答案的!

    习题精选

    1、在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的是( )
        A.一个点     B.一个面     C.一条线     D.整个地球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
        A.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南界线
        B.南回归线是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北界线
        C.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
        D.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
        A.自东向西转     B.逆时针转     C.顺时针转     D.自西向东转
    4、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     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5.填表回答: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A、B、C、D及其附近位置时,表中所列的相应地区出现的有关地理现象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现象
是否正确
理由
1 A点附近 科考船进入南极最好的季节    
2 B点附近 华北地区的小麦返青    
3 C点附近 北京最冷的一段时间    
4 A点附近 北极周围是极夜    
5 D点附近 我国的中秋节前后    

         1.A   2.D   3.D   4.B   5.
是否正确
理由
1.不正确 当地球运行到A点,(夏至)南极附近是冬季
2.正确 当地球运行到B点(春分)附近,北半球的中纬正值春季
3.正确 当地球运行到C点(冬至)附近,北半球的中纬正值隆冬
4.不正确 当地球运行到A点(夏至)附近,北极附近是极昼
5.正确 当地球运行到D点(秋分)附近,北半球的中纬正值秋季
    知识拓展
    地球五带的划分  

    五带是天文地带,划分五带的天文标准有两个,即有无太阳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五带也是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分布,都因纬度而不同,按照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划分五带,就是按纬度划分五带。南北回归线是有无太阳直射的纬度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太阳直射两次,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太阳直射一次,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终年没有太阳直射。南北极圈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界线,在南北极圈上每年各有一天极昼、极夜,从极圈到两极极昼、极夜越来越长,南北两极极昼、极夜长达半年。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大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序,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