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学

被誉为希腊代数学鼻祖的丢番图﹝公元246330年﹞,在代数方程理论方面远远超出了他同时代的人.他曾在一本大约于4世纪时写的希腊文诗集上作了一首关于他生平的短诗﹝有的说是墓志铭﹞:“丢番图的一生,幼年占,青少年占,又过了才结婚,婚后5年之后生子,子先父4年而卒,寿为其父之半”.求丢番图究竟活了多少年岁?

你能否利用算式求解?

如果设丢番图活了x岁,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

可知x = 84 

从这里你是否看到了方程求解的优越性?

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of One Variable﹞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的整式方程,它的标准形式为

一元一次方程最早出现在莱因特草纸书中,现收藏在伦敦博物馆里,是由古埃及僧人阿默士所著的,全书共有85个题目.有些题目是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如第11题是:“一个数的,加上这个数的,再加上它的,再加上这个数本身等于37,求这个数.”相当于解

《方程》是我国《九章算术》中的第八章,它除了给出一次联立方程组的解法外,还使用了负数,这在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元一次方程首先是由阿默士用一大串符号表示的,经过三千多年的变化,到笛卡儿才形成现在的写法.至于解法也如此,阿默士是用算术的方法来解,古代数学家也曾用“试位法”来解,即先设的两个猜测值,而是误差,则

 

 

若猜测值正确,误差等于零,否则由(1)(2)之差可得

 

(1)减去(2),得

 

(3)(4),得

由原方程知,可得原方程的解为

 

阿尔花拉子米及后来的阿拉伯数学家都曾用过此法,并将他们传入欧洲.17世纪以前,欧洲人认为此法是解决算术难题的万能方法,但实际上它早已包含在我国《九章算术》的《盈不足》一章中.

典型例题

或许你现在已经感受到从小学到中学,数学从算术学习转变为代数、几何以及概率统计的学习。仅看代数的变化,运算中数的范围扩大了,而且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应用相应的“运算律”解代数方程和研究代数式。对于应用问题开始从小学的“算术解法”向中学的“代数解法”转变,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问题1和尚吃馒头:这是明朝程大位《算法统宗》中所记载歌谣算题之一。

      一百馒头一百僧,

      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

大小和尚各几人?

此题的意思是:有100个馒头和100个和尚,大和尚每人3个,三个小和尚分1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由于思考的方法不同,可有不同的解法。

法一:假定各人吃的馒头数都增为原来的三倍,那么大和尚一人吃九个,小和尚三个人吃三个,一百人共吃馒头三百个。小和尚每人所吃馒头数等于人数,大和尚每人所吃馒头数比人数多8。今馒头数较人数多200200825倍,所以大和尚是25人,小和尚75人。

列式解答:

大和尚人数:

小和尚人数:100-25=75

法二:我们再换个角度考虑: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合起来得大小和尚共4人,合吃4个,现在大小和尚共100人,合吃100个。由此可知大小和尚共4人中,有大和尚1人(占和尚总数的),所以大小和尚共100人中,必有大和尚25人(即)。列算式:

大和尚数:

小和尚数:

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法,自己尝试一下?

我们现在考虑用代数解法解决这个问题,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得:

解得x=25(人)

即大、小和尚分别为25人和75人。

比较分析:本题算术解法中,根据题设特点,利用了特殊技巧,找出数量关系。这种解法虽然有效,但是关系的寻找不是很直接,不具有一般性,这也是算术解法的一个弱点,即同一个问题一种解法,缺乏一般通用性。而代数解法则不同,在本题中,只须设一个字母x代表大和尚(或小和尚)的人数,根据已知条件,很容易找出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求未知数x的值。可见,代数解法更具有一般性,这也是它优于算术方法之所在。

在前面的问题中,虽然分析比较了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的特点,但对两者的联系未作进一步探索,下面通过具体问题看一下。

问题2:设有5元和10元的人民币共12 张,共计85 元,问其中5元、10元的人民币各几张?

算术解法:假如全部是5元的人民币,则共计(元)。

与总和相差85-60=25元。

现在逐次用一张10元的人民币去换一张5元的人民币,使总张数保持不变,每换一次,总值将增加5元,那么换几次才能补足总差额25元呢?

只需要做一次除法就可以,即

所以10元的人民币的张数是

5元的人民币的张数是

代数解法:

10元人民币的张数为x,则5元人民币的张数为(12-x),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解得  

比较分析:在代数解法中,我们首先引入一个未知数x,表示问题中待求的量,然后把未知数代入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的值。

把两种解法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对于给定类型的问题,算术解法的准备工作是先做实验归纳工作,从而求得解决该类问题的公式。显然,这种方法是缺乏普遍性的。而代数解法的准备工作是引入未知数符号,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等量关系用代数方程表示出来,然后利用“等式性质”和“运算律”,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所以代数解法直截了当、简洁明快,具有普遍性。

算术解法的公式和理由,由问题的类型不同而不同。但代数解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有效利用了“等式性质”和“运算律”,所以这种解法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统一性。

习题精选

1.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矩形周长是16 cm,长比宽多2cm,则这个矩形的长是多少?

2AB两地相距50 km,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比乙多行2 km,若两人同时出发,经过3 h相遇,则甲、乙的速度分别为多少?

3)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调查了高峰时段的某市的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二环路车流量为每小时10 000辆,四环路比三环路车流量每小时多2000辆,三环路车流量的3倍与四环路车流量的差是二环路车流量的2倍.则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各是多少?

2国庆节即将来临,学校组织七年级学生参加“国庆专题展”,计划租借42座的客车16辆,恰好坐满.但由于126名学生准备骑自行车前往,所以学校要改变租车方案.

    1)学校改变租车方案后,实际应租借多少辆客车?

    2)若自行车的速度是10千米/时,出发1小时后,客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结果全体同学同时到达指定地点,则客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3.甲、乙两个工程队共有30人,其中乙队人数比甲队人数的2倍还多6人,求甲、乙两队各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