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面对我们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面对我们可能遭遇的种种意外伤害和不法侵害,你有防范的意识吗?你能够采用有效的措施、手段和方法保护自己吗?
探究新知
  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各个方面对我们未成年人的保护,但是,我们青少年自己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为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只是为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外部条件),要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还要我们未成年人自身的积极配合(内因条件),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青少年都遭遇的种种意外伤害和不法侵害的事例,究其原因主要有:我们警惕性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就会使自己遭受损失,陷入困境,甚至有生命危险;遇到侵害行为时,慌张而不冷静,缺乏自我保护的策略和方法;受到不法侵害后,害怕遭遇打击和报复或者其它心理影响,不敢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2001年的某天中午,坂面初中一名女寄宿生吃完午饭后独自一人前往大乾村家里取钱,在吾园村至大乾村的机耕路上被歹徒奸杀了。当天下午,老师不见这位女生来上课,以为她在家里;而女生家长则以为她在学校。几天以后有人发现在路上草丛里女生的尸体。我们试想一下,这位女生如果结伴回家,如果不走偏僻的小道,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 这起惨案告诉人们一个教训: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一、提高警惕

    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上学、放学或外出游玩要结伴而行,切莫单独到树林、山洞等偏僻的地方,不给坏人以机会;
    (2)不要去营业性歌舞厅、录像室、通宵电影院邓潜伏着不安全因素的地方娱乐;
    (3)早一点返回学校,深夜莫出校门,经过黑暗的地方要左右察看,加快脚步;
    (4)莫与陌生人约会,不要轻信不了解的人的话,包括不了解的老乡、同学的同学、同学的朋友等;
    (5)女学生要注意文明自己的行为举止,得体的衣着打扮,不单独与异性交往;
    (6)注意防骗:勿信天上掉馅饼;特效药治病;借手机一用;暂借信用卡;
    (7)注意……

    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有哪些安全常识 ?
    在你有事外出的时候,最好能做到以下几点:
    (1)告诉父母自己要去哪里,大约什么时候回来,与谁在一起,联系的方法是什么。
    (2)尽可能的结伴而行,不要单独行动。
    (3)单独外出,要走灯光明亮的大道,不抄近路,不走小路。
    (4)夜晚单独外出,要带好手电筒等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5)不要搭乘陌生人的顺路车。
    (6)乘公共汽车,要尽量靠近司机和售票员。
    但是有些时候有些事情确实让我们防不胜防,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防范侵害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用自己的智慧保护自己。

    二、用智慧保护自己

    案例一:据《重庆晨报》报道,一家人陆续回家被绑架,15岁女孩机智求救,保安起初以为是恶作剧,再次接到信号后警觉报案。数十名民警深夜紧急包围小区,3名绑匪设置牌局企图蒙过警方被识破,被绑6人获救。

  2005年10月31日深夜,重庆市杨家坪直港大道某花园小区内,突然天降布娃娃,被正在巡逻的保安察觉。保安捡起布娃娃一看,上面还粘着一张纸条,上写“救救我”,并写清了求救住户的门牌号码。保安一看,以为是谁搞恶作剧,没在意。随后不久,又掉下一个布娃娃,这次粘的字条上写着“救救我,这不是开玩笑”。这下,保安警觉了,立即拨打110报警。

  很快,大批警察陆续赶到现场,当晚11时左右,发生案情的房内的人开门了。“我们在打牌呢。”此时,一中年男子故作轻松地说。男子的谎言没能逃过警察的眼睛,随后,3名男子被警方带走,他们就是涉嫌入室绑架的劫匪。

    观看视频:《拦截敲诈》

 

    想一想:当我们遇到侵害时,应当怎样处理呢?

    

    三、用法律保护自己

    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也是复杂的,我们的周围也可能出现各种侵害我们权利甚至生命的情况。据国家儿童少年“安康计划”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在消失。每年我国有近2万14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40至50万儿童受到车祸、中毒、他杀、自杀等意外伤害,未成年人已成为危险环境的受害者。

    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少年,我国除了颁布一系列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来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北京某中学三名学生,打完台球后,到一加州牛肉面馆就餐。他们没有想到,一双贪婪的眼睛已在他们身上游离多时。一个染有黄头发的男子悄无声息地坐到了他们旁边,并时不时地向三名中学生“展示”藏在外套底下的一根铁棍,威胁三名中学生 交出身上钱物,并明目张胆地索取手机。

    10分钟不到,打劫三名 中学生便一举“成功”,1小时之内,到手的三部手机便“顺利”脱手,捂着到手的“胜利品”,犯罪嫌疑人田野怎么也没料到,民警竟会连夜破案,自己就再一次落入法网。

    原来,三名中学生在案发后,立即报警。接到报警电话后,海淀分局中关村大街派出所民警连夜走访,在25日凌晨2时许,案发后仅六小时,便在海淀区海淀南路一旅馆内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一个先后抢劫了17名中学生、抢劫总金额达8000余元的犯罪团伙儿被公安机关破获,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东城区人民检察院以抢劫罪批捕。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抢劫的中学生中有16人是高中生,年龄、智商都与犯罪嫌疑人相仿,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竟无一人敢站出来与犯罪行为作斗争。更有甚者,有人在被挟持的过程中明明看见附近有巡警或其他执法人员,却因为“不敢报警”或“不好意思 报警”而错过了自救的时机,也更助长了抢劫者的嚣张气焰。

  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自我防范意识,当受到侵害时,青少年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拓展训练:初二学生小刚迷上了玩电子游戏。有一天,小刚的母亲发现小刚逃学,就寻至电子游戏室,对他耐心劝说,可小刚不听,反而将母亲推倒在地。对这件事,正确的看法是( )

    ①小刚母亲对小刚的教育行为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②小刚母亲阻止小刚玩电子游戏的行为侵犯了小刚的人身自由权 ③作为未成年人,小刚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④游戏室老板在非法定节假日允许小刚进人游戏室,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延伸阅读
 “小鬼当家”须防“查表人”

    孩子独自在家是否安全、出门玩耍是否会遇到危险、与“网友”见面是否会上当受骗?在假期到来之前,北京警方向面临诸多问题的家长们发出提示,一定要让孩子多长几个心眼,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同时学会一些紧急报警求助的技巧。

    遇“查水表”、“搞推销”者不要开门

    重点时段:上午8点到10点

    无论在新式小区还是老小区,现在查水表、查煤气的工作人员一般都会提前在楼下贴通知,明确告知查表的时间,并要求或是家中留人,或是将水电的数字贴到门上。如果突然一个不速之客自称查水表、查煤气表,并在得知只有孩子一人在家的时候,继续强烈要求进屋,则一定不要开门。

    夏季正是入室盗窃案件的高发期。除趁夜间溜门、钻窗之外,上午8点至10点也是窃贼们下手的一个重点时段。这一时间段内,成年人出门上班,老人在外遛弯,家中正好没人。窃贼往往正打着查水表、煤气表或推销的名目,试探性地敲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有孩子独自在家,既不能一直保持沉默,更不能贸然打开防盗门。

    警方提示,假期当中,家长们应该对楼下的查表通知多加注意,提前将表数贴到门上。真正来查水表的工作人员都是认可住户自报的数字的。家里如果有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在放假之前教给他们辨认水表、煤气表的方法。一旦孩子单独遇到那些即使报了表数,仍然不肯罢休、非要进门“自己查看”的人,就应立即锁死内外两道门,并高声警告对方自己将要报警。

    除此之外,孩子单独在家还可能遇到“父母同事”、“推销员”、“维修工”等等。在面对这些人时,应请对方先与自己父母联系,约好时间再来,但切记不要主动将父母电话告知对方,以免对方利用电话再出什么花招。

    假期到来之前,家长还应多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报警求助方式,如:拨打110、在窗前呼救等等。如果住在高层,当真遇到了危险,如有人强行撬门等等,可以将一些物品从窗口扔到楼下,以引起楼下邻居的注意。

    出门玩耍不要露富

    如今的中学生中有手机的已经不在少数。家长为了和孩子联系方便,随时知道孩子的位置,都愿意给孩子买个手机。遇到喜欢攀比的,手机还越买越贵、越买越新潮。殊不知,脖子上挂个手机的孩子对街头犯罪者而言,是一块不仅油水大、而且更安全的“肥肉”。

    假期之中,如果孩子出门玩耍,尽量要与同学结伴。对女生和初中生来说,如果回家太晚或没有同学结伴,可以打个电话让父母来接。出门时,绝不要将手机挂在脖子上。特别在城市主干道边的人行道上,尽量不要一边走路一边拨打电话。如果发现有人在后面跟着,可以突然来个急转弯,再回头看看对方是否还在后面。一旦对方还在,尽快找个人多的小区、商店进去暂避,但不要突然狂奔猛跑,以免更促使可疑人员提前下手。

   尽量别出门“见网友”

    如今没有网友的中学生已经不多。平时学习紧张,即使想去见网友也抽不出时间,假期开始的一段时期,很可能正是孩子们纷纷去与网友约会的高峰。

    有关人士表示,因孩子见网友而引发的刑事、治安案件近年越来越多,见诸媒体的也比比皆是。其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一些女孩在见网友时遭遇性侵犯的问题。对孩子“见网友”的问题,多数家长一直持反对态度。然而许多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宁可相信网友的劝告或诱惑,也不愿听从父母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直截了当地禁止孩子去见网友,往往未必能起到什么效果。家长还是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施加影响,利用平时闲聊天的机会多讲一些案例,让孩子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