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来洗涤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根本原因,古代文人墨客往往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古往今来,三峡以其壮丽多姿的风光,使无数中外游人流连忘返。我们都学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在诗中领略了三峡的优美风光和雄浑的气势,“千里江陵一日还”似乎有些夸张。今天我们来随着郦道元做一次三峡之游,欣赏三峡的优美景观。

1.作者简介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2.郦道元与《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四十卷,是集当时地理学大成并且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巨著。

《水经》原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门著作,它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其源流和流经的地方,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载有一百三十七条水道,海水各成一篇。晋代郭璞,曾为《水经》作注,但已亡佚。《水经》因郦道元《水经注》而流传于世。

郦道元以《水经》为纲,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注释,所记大小水道一千多条,详细地记述所经地区山陵、城邑建筑、人物故事、历史古迹、地理沿革,以至神话传说。他繁证博引,收集全国水文记载,详为考订。所引书籍,多至三百四十七种,还记录了不少汉魏间的碑刻。这些书籍和碑刻,极大部分在流传中散失,却因《水经注》而部分地被保留下来。

郦道元的著述态度严谨,对《水经》的谬误,也有所纠正,对一些不可信的传说,也常能加以驳诘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郦道元的《水经注》,不同于一般的注释,实际是一部创作。它可视为我国山水文学的珍品,因它在描写山水景物上,取得了值得珍视的成就。郦道元文笔绚烂,叙事写物,简明生动,被后人称为散文家。

3.三峡概况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