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品味
   放声朗

    学习古文,要学会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品味、顿悟。 

 

《送东阳马生序》跟读动画

    重点语句品味

    在朗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懂的句子,先把它划下来。在朗读的过程中,要重点品味。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2.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时指买到。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3.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4.弗之怠。
    弗:副词,不。之:代词,指学习。“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不敢放松学习。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久而:时间副词,好久,“而”是副词词尾。和:暖和。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10.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从别人那里借来后才能看到。

    11.其①将归见其②亲也,余故道为学之①难以告之②。

    其①:代词,指马生。其②:代词,作定语,他的。亲:父母。也:句中停顿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代词,代马生。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他。

自助天地

         

 宋濂像

    书序与赠序的区别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宋濂书法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古代书院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删节部分原文、注释和参考译文

    因为课文是节选,你可能一下子不太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赠序。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写作意图就非常明显了。

    今虽耄老⑴,未有所成,犹幸预⑵君子之列,而承⑶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⑷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⑸日有廪稍之供⑹,父母岁有裘葛⑺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⑻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⑼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⑽之卑⑾,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⑿在太学已二年,流辈⒀甚称其贤。余朝京师⒁,生以乡人子谒余⒂。撰长书以为贽⒃,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⒄。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⒅也;诋⒆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⒇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⑴〔耄老〕年纪大。⑵〔预〕参与。⑶〔承〕承受,接受。⑷〔过〕超过。⑸〔县官〕这里指朝廷。⑹〔日有廪稍之供〕天天有米粮供给。廪,粮仓。稍,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⑺〔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⑻〔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⑼〔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⑽〔天质〕天资,人的智力。⑾〔卑〕低下。⑿〔君则〕马生的字。⒀〔流辈〕同辈的人。⒁⒁〔朝京师 〕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⒂〔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浦江县和东阳市在明朝同属金华府,所以说是同乡。谒,拜见。⒃〔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⒄〔夷〕平和。⒅〔志〕意愿,心愿。⒆〔诋〕诋毁,诬蔑。⒇〔骄乡人〕在乡人面前炫耀。

    参考译文: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文史知识:不耻下问

    文中提到作者有问题时常恭敬地向老师请教,以致得到很多收获。可见要想学有所成,质疑发问是很重要的。请欣赏成语典故“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动画


积少成多

   
    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感到文言字词是一个拦路虎,其实,文言字词的学习是有规律的,只要善于积累总结,你就不会再看到陌生的文言字词发怵了。好,现在跟我做以下总结。

    1.通假字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读zhī。句意是: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读pī,穿。句意是:跟我同住在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2.古今异义
    ①走送之
    走:跑。今常用义为:行。句意是:赶快送还。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因此,人家多愿意借书给我。
    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趋:快步走,这里有“奔”的意思。今常用作表趋向。句意是:(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④主人日再食
    再:两次。今常用义为:又一次,继续怎样。句意是:旅舍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

    3.词类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
    名词“腰”带宾语“白玉之环”,用作动词:腰佩。句意是:腰上佩有白玉环。
    ②录毕,走送之
    动词“走”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走”的状态:跑着——赶快。句意是:抄完,赶快送还。
    ③余立侍左右
    动词“立”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侍”的状态:站着。句意是:我站在他的身边。

练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分析探究
   
   

    1. 本文是一篇赠序,属议论性散文。既然是议论性文体,必然有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2. 在第一段中,作者写道虽“家贫”无书,但最终“遍观群书”,那么作者是靠什么方法学到知识呢?先找出原文,然后用两字概括。

    3. 在文中第一段中,作者写道虽“家贫”无良师,但最终“获有所闻”,那么作者是靠什么方法解决了无师的困境呢?先找出原文,然后用两字概括。

    4. 文中第二段中,作者写了当年从师求学的艰难。请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可即使这样,为什么作者“缊袍敝衣”处在“烨然若神人”的同舍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还感到“中有足乐者”呢?此处,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呢?

  分析

    本文思路很清晰,语言也很亲切诚恳。只要认真仔细地通读几遍文章,就不难回答出以上问题。从这些问题即可看出,作者先提出中心论点“余幼时即嗜学”,然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马生自己当年求学的艰难,常“无书”与“无师”。但作者却靠自己的勤奋与毅力解决了这两个困境,成为饱学之士。并且拿自己求学生活上的异常艰苦与同窗们生活的豪华做了对比,再一次表明求学的决心,并以学习为乐。作者这样诚恳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不只马生,我们也能从中受到启发。

练习

    1. “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2.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3. 有人认为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有人认为来自机遇,有人认为来自天生的聪明,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