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看夕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走四方,可揽祖国名胜的风情;走四方,可饱民族风俗的眼福;走四方,可聆听山水的足音;走四方,可感受人文情感的底蕴。走四方,使你人生的阅历丰厚;走四方,使你徜徉于山水而荡涤心胸;走四方,使你亲近自然明确人之责任;走四方,使你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走四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走四方,不是盲目的走马观花;走四方,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走四方,不是目空一切眼中无物……走四方,跋山涉水展豪情;走四方,餐霞饮露写风姿;走四方,探幽寻胜增储备;走四方,生花妙笔著华章。

让我们打点行装,到民间采风去!

我们的方言

1、小知识。

你知道吗?汉语方言有七大类,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查一查有关资料,看看你家乡的方言属于哪一种;在你所属的县市,主要说哪几种方言?

2、小游戏。

你平常时在家,可能经常用方言和家人交谈。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分组模拟一家人(爷爷、奶奶、父母、自己)在饭桌上的谈话,用方言交流三四分钟,记录下在发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与普通话差异最大的一些词语、短句,总结它们的不同。

3、编词条。

走出学校,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倾听人们的谈话,注意他们使用的鲜活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笑话(要求内容健康),在班上与同学交流;然后选出几个你认为有代表性的方言词语,仿照《现代汉语词典》词语注释的体例,编写几个方言词条。

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ppt

在我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每年的民族节目达1000多个,其中最多的民族盛会主要集中在早春,秋天和冬季.如苗族的芦笙会,侗族的三月三,苗年等等。每年节日各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塞龙舟,玩灯笼,演地戏等活动。人们把这些节日比喻为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的百花园。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石板房,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造型奇特的民族建筑,再加上少数民族许多奇特的生活习俗,接待礼仪都将使我们产生浓厚兴趣......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ppt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茫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

我们的节日

春节

日期:

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

风俗习惯:

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

春节的起源: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清明节

日期:

四月五日左右。

风俗习惯:

拜祭祖先

名人写诗:

清 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起源

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端午节

日期:

农历五月初五

民俗习惯:

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起源: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重阳节

日期:

农历九月初九。

相关活动:

我国政府于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每年九月初九,全国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娱演出等。

民俗习惯:

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访遍名山高川,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名人写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望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