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人口常用“芝麻粒儿那么叮点儿”来形容一个东西的渺小。其实,原子比芝麻粒儿要小得多,原子与芝麻相比,好比芝麻与地球相比!将100万个原子紧密地排成一列,也不过只有 0.7mm ~ 0.8mm 长,相当于一根头发的直径,难怪我们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原子!
    公元前 450 年,希腊人德莫克利特首先提出,任何一种东西都是由大量的微粒组成的,他把这种微粒叫做“原子”,希腊语的意思是“不可再分”。
    可是有的学者认为物质的组成没有什么最小质点,是无限可分的。究竟原子能不能再分?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无法解决的。但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在今天的旅程中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原子构成的奥秘!
深入思考
    人们一般都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这说明了分子是可以再分的,那么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们很多年。直到 1895 年,一件耸人听闻的消息轰动了世界各国的科学院,一位不知名的德国教授伦琴在用真空放电管做实验时,发现从阴极能放出一种射线,具有令人惊奇的特性,它能穿过门窗、墙壁、衣服、甚至人体。伦琴为人十分谦虚,他认为自己对这种奇妙的射线了解得还很不够,于是便把它命名为“X 射线”,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让这种射线通过电场,发现它能向正电场方向偏转。汤姆逊断定这种射线是一束高速运动的带负电的粒子流,他把这种粒子称为“电子”。经测定,电子的电荷仅为4.8×10-10C ,质量也只有9.1×10-31kg ,约相当于氢原子质量的1/1837 。电子的发现动摇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因为电子是从真空放电管的阴极射线放射出来的。物质既然由原子组成,说明原子中一定含有电子,而整个原子又是呈电中性的,电子带负电,由此可以推想,原子中一定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
    1911年,英国人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的假说,并于1919年发现了质子。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证实了卢瑟福的假说是正确的,初步了解了原子核的构成。至此,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被彻底打破了。
    近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原子中除了电子、质子、中子外,还有介子、变子、超子、光子等30多种基本粒子。也不能把这些粒子看成是最小质点,它们还可能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它们不是一个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简单的总结为: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子构成的。
    下图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
    由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原子的质量极小,不同的原子质量又不同,如何衡量原子的质量呢?
    为了书写和使用方便,国际上采用相对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根据这个标准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碳原子结构示意图
    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为1,所以原子的相对质量又近似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学有所用
原子分子操纵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如果能够捕捉到这些原子分子并能让它们重新排列,及重新组合,那么,就可以设计制造出具有全新结构的新物质,甚至是新的生命。例如,把组成水的氢和氧分开,然后再由两个氢原子组合成氢分子,那么它就是可以燃烧的新能源。
    小的原子,只有足球体积的几亿分之一,未来,科学家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成熟的应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操纵单个原子和单个分子,然后再按科学的方式把它们重新组合。这种手段应用于材料加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个机器人,应用了多种材料,有金属的、非金属的、有机的、无机的。不管它们是什么材料,当分子及原子结构发生理想变化,或者是说按科学方式重新组成,那么,它发挥同样的作用,而体积会大大减少。随着原子尺度加工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会出现多种分子器件和新型功能材料,未来把它们用来制造机器人,其中最小型的,机器人就可以爬进人的血管,进行各种各样的手术。人的心脏某一区域,出现了问题,小小的机器人,到这里进行观察,或者按医务人员的指令,去修复它。
    同样改变了原子、分子组合结构的材料,用来制造卫星,完成同样的任务,卫星的体积会小很多,假如需要,将来人类可以一次发射成千上万颗用于各方面的卫星。而到目前为止,全球在以往的几十年间,一共才把几千颗卫星送上天。
    通过原子分子操纵加工的材料,不仅体积会减小,而且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耐热和耐高温性能,在空间领域,把它们用来做太空船的外壳,引擎或其它部件,太空船会变得更轻、更快、能够承受更为恶劣的环境,新的太空船会带着人类走得更远。
    改变了原子结构的新型的分子材料,应用于信息领域,象一块手表大小的空间,就等于现代成千上万张光盘的容量,这样,一座大型图书馆的全部书籍的文字,就能容进其中,你拥有了这样一个记忆体,就如同拥有了一座图书馆。
    在生物领域,操纵分子原子,会出现更令人兴奋的结果。地球上原有的生命体,包括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它们之所以存在形式不同,是由其内部的分子原子的结构及性质有别所决定的。
    无数的水分子再加上一些碳、氮和别的众多元素,按科学规范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生命。如果人类改变生命体内的一些分子原子组合,甚至设计出新的结构会怎么样?科学家做出乐观的预测,认为这样有可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新物质,或者是说会出现新的生命形式。当然,生命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原子分子操纵入手进行研究,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创造生命是十分艰难的,大自然是经历了亿万年的造化,人类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科技手段不断有新的突破,科学家或许会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作为。  
    不过,以后对生物分子进行捕捉及雕刻加工是较为普遍的,这样就能够修复人体内某些有缺陷和导致疾病的遗传基因,从而尽可能的抑制及克服困扰人类的种种顽症。同样还可以用具有活力的细胞,代替老化的细胞,从而延长人的寿命。
    21世纪,人类进入微观世界,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对物质材料及生物体进行研究,从而改变它们的结构形式,会对社会及我们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并势必要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

沙场练兵

1.下列是对原子的叙述(1)原子是最小的粒子(2)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3)原子不显电性(4)原子都在不停运动着说法正确的是(   )
    A.(1)    B.(3)    C.(2)    D.(3)和(4)



2.某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一种碳原子实际质量1/12的24倍,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1/12     B.24     C.48     D.12



3.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 ,核外电子数为 6 ,则此原子中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
    A.6     B.2     C.12     D.18



4.1803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其主要论点有: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类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从现代观点看,这三个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A.②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直接组成物质的微粒,只能是分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C.分子不一定都比原子大
    D.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6.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因为二氧化碳里含有氧分子,所以二氧化碳也具有氧气的化学性质
    3.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原子中质子和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